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2012 年 5 月 30 日,當時 HyperCard 即將迎來 25 周年紀念。
1988 年前後,我和房東達成了一筆交易。她買一台麥金塔電腦,我則會買一個外置硬碟,我們會把這個系統放在客廳裡共享。她最常使用這款設備,因為我使用 IBM 286,我只是想跟上蘋果的發展。但在我們安裝了 Mac 之後,有天晚上我坐下來用它,發現應用程式菜單上有一個程式。“HyperCard?” 我想知道。“那是什麼?”
我打開應用程式,閱讀說明。HyperCard 允許你創建 “卡(片)堆”(stacks)的卡片,它們是麥金塔螢幕上的可視頁面。你可以將 “域”(fields)插入這些顯示文本、表格甚至圖像的卡片中。你可以安裝 “按鈕”(buttons),將卡(片)堆(stack)中的各個卡片相互鏈接,並在用戶點擊它們時播放各種聲音。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圖片變成按鈕。
不僅如此,HyperCard 還包含了一種名為 “Hyper Talk” 的腳本語言,像我這樣的非程式員很容易就能學會。它允許開發人員在 HyperCard 數組的組件中插入 “go to” 或 “play sound” 或 “dissolve” 等命令。
這個月,HyperCard 很快就要 25 歲了 [編者按:2019 年,它就要 32 歲了!]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我四處搜尋,找到了風險投資家、程式員蒂姆・奧倫(Tim Oren) 2004 年對這個項目的悼詞(A Eulogy for HyperCard),寫於蘋果公司從市場上撤下 HyperCard 的那一週。他認為,HyperCard 的問題在於,蘋果從未搞清楚該軟體的用途。
“這是什麼東西?” 奧倫(Oren)寫道。“編程和用戶界面設計工具?輕量級資料庫和超文本文檔管理系統?多媒體創作環境?蘋果從未回答過這個問題。”
因此,蘋果公司將這個項目轉移到了它的子公司 Claris,在那裡,它在 Filemaker 和 ClarisWorks 辦公套件等更著名的項目中迷失了方向。奧倫(Oren)的悼詞繼續寫道:“在蘋果重吸收 Claris 的時候,它的鐵杆支持者,尤其是教育界的鐵杆支持者,讓它存活了下來,但只是在默許的情況下。”
甚至在它被取消之前,HyperCard 的發明者就預見到了它的終結。在 2002 年一次採訪中(HyperCard: What Could Have Been),比爾・阿特金森(Bill Atkinson)承認了他的錯誤。如果他發現 “卡(片)堆”(stacks)可以通過網路連接,而不是僅僅安裝在一個特定的桌面上,事情就會有所不同。
阿特金森(Atkinson)哀嘆道:“我錯過了 HyperCard 的目標,我在蘋果公司以盒子為中心(box-centric)的文化中成長。如果我成長在一個像 Sun 公司一樣以網路為中心的文化中,HyperCard 可能是第一個網路瀏覽器。我在蘋果公司的盲點使我無法將 HyperCard 打造為第一個網路瀏覽器。”
HyperCard 可能不是第一個 Web 客戶端,但隨著它的周年紀念日臨近,我認為它應該在互聯網歷史上佔據更突出的位置。
《計算機解放》(Computer Lib)#
在HyperCard推出的那一年,總部位於舊金山的電視節目《計算機編年史》(Computer Chronicles)製作了一個關於該軟體的節目。這期節目的主持人很快就找到了節目的靈感。
“HyperCard 是基於超文本(hypertext)的,”加里・基爾代爾(Gary Kildall)告訴斯圖爾特・謝菲特(Stewart Cheifet)。“這個概念是由泰德・尼爾森(Ted Nelson)和道格・恩格爾巴特(Doug Engelbart)在 60 年代提出的。其基本思想是這樣的:如果我們試圖對任何一種主題進行研究,那麼這個主題就存在於各種不同的地方。它可以是書籍、雜誌、磁帶錄音、CompuServe,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將所有這些東西電子化,那麼如果我們點擊貝多芬,我們就能突然從一個跳到下一個... 這就是超文本的意義所在。”
早在 1960 年,泰德・尼爾森(Ted Nelson)就提出了超文本(hypertext)的概念,並試圖在他的未完成的“上都計畫”(Xanadu project)中實現它。尼爾森(Nelson)毫不氣餒,變成了這個想法的雄辯傳播者。在他 1974 年出版的《計算機解放》(Computer Lib)/《夢想機器》(Dream Machines)一書中,他將超文本定義為 “應要求分支或執行的書寫形式;它們最適合在電腦顯示器上展示。”(forms of writing which branch or perform on request; they are best presented on computer display screens)通過簡化資訊的傳播和獲取過程,超文本和超媒體(hypermedia)可以將社會從尼爾森(Nelson)所認為的過度專業化的數位資訊精英中解放出來。
尼爾森寫道:“俗話說,戰爭太重要了,不能任由那些將軍來操縱。對電腦的監護不能再留給神職人員。”(As the saying goes, war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generals, guardianship of the computer can no longer be left to a priesthood.)
但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,“神職人員”(priesthood)實際上在削減技術方面做得相當不錯。在《計算機解放》(Computer Lib)發布的三年前,美國國防部的互聯網原型 ARPANET 的設計者們在華盛頓特區的一次公開活動中公布了他們的項目。與此同時,美國電話電報公司(AT&T)貝爾實驗室(Bell Labs)的兩名工程師正忙於 UNIX 操作系統的開發,該操作系統後來成為了 “網路” 的主幹。由於擔心一旦涉足軟體行銷業務,會遭到政府反壟斷的報復,AT&T 以極低的價格把 UNIX 租給了各大院校。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(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)的資助下,這些學校在上世紀 80 年代建成了成百上千個 ARPANET 的 “節點”(nodes)。
這將互聯網帶到了 1989 年,當時一位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(CERN) 工作的程式員提出了一種超文本網路。
蒂姆・伯納斯・李(Tim Berners-Lee)解釋說:“目前可用的大多數系統都使用單個資料庫。許多用戶通過使用分佈式檔案系統來訪問它。幾乎沒有產品採用泰德・尼爾森(Ted Nelson)的‘文獻宇宙’(docuverse)概念,即允許不同資料庫中節點之間的鏈接。”(Information Management: A Proposal)
但是伯納斯 - 李(Tim Berners-Lee)決心建造一個。
進入網路#
大約兩年後,伯納斯 - 李(Tim Berners-Lee)創建了自己的萬維網瀏覽器,然後發布項目的代碼庫,以便程式員開發自己的版本。不久,** 芬蘭的一群學生開發了一種名為 Erwise 的瀏覽器。** 不幸的是,這個國家當時陷入了嚴重的衰退,嚴重限制了 Erwise 的前景。
“那時候,我們不可能在芬蘭的其他地方創辦企業,” 一名團隊成員解釋道。但是其他開發人員也下載了伯納斯 - 李(Tim Berners-Lee)的代碼。其中包括魏培源(Pei-Yuan Wei),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計算設施中使用 UNIX X 終端。** 魏的 “ViolaWWW” 網路瀏覽器的靈感來自哪裡?** 儘管他沒有自己的蘋果電腦,但他從一個他覺得很有趣的程式中獲得了靈感。
“HyperCard 在當時是非常引人注目的,圖形化的,超鏈接的東西,” 魏後來回憶道。“我拿到了一份 HyperCard 手冊,看了一下,基本上就是把這些概念用 X-windows 實現了。” X-windows 是 UNIX 的一個可視化組件。最終的瀏覽器 Viola 包含了類似 HyperCard 的組件:書籤、歷史功能、表格、圖形。和 HyperCard 一樣,它可以運行程式。
那是在 1992 年左右。那時,真正的基於 Mac 的 Web 客戶端已經出現在工作中了 ——尼古拉・佩洛(Nicola Pellow)和羅伯特・卡里奧(Robert Cailliau)的 Samba 也受到了 HyperCard 的影響。
伊利諾伊大學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的一位名叫馬克・安德森(Marc Andreessen)的年輕開發人員非常欣賞所有這些活動。** 安德森的團隊在 1993 年 1 月推出了 Mosaic;** 這是第一個可以在 PC、Mac 和 UNIX 系統上使用的瀏覽器。一年後,Mosaic 演變成 Mosaic Netscape。
不久之後,我下載了一份 Netscape 的拷貝到一台戴爾電腦上。“哇,” 我在瀏覽各種網站時想。"這看起來像 HyperCard。"
HyperCard 的遺產#
在它 20 年的生命週期中,HyperCard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並在全世界取得了成功。墨爾本維多利亞博物館(Victoria Museum of Melbourne)一直在追蹤澳大利亞的科學和文化歷史,它發布了一份墨爾本教育工作者使用該項目的方式清單。
直到 2002 年 8 月,大約還有 1 萬名 HyperCard 開發人員。電視節目《計算機編年史》(Computer Chronicles)在報導該軟體的三年後,對 HyperCard 的發展做了一個後續節目**。** 他們發現了 HyperCard 軟體可以用來運行電視演播室(television studio)。麻省理工學院通過這個項目製作了一個互動視頻雜誌。一名七年級學生在 HyperCard 上寫俄羅斯歷史年表,連幼兒園的孩子都在玩這個應用程式。
因此,毫不奇怪,Cyan 軟體公司的程式員最初把他們非常受歡迎的益智 / 冒險遊戲 Myst 寫成了 HyperCard 卡堆(stack)。但即使在 1987 年,當蘋果電腦以黑白顯示時,HyperCard 的開發者和圖形藝術家也創造出微妙而迷人的場景,這些場景至今仍經常在網上流傳。
開發者比爾・阿特金森(Bill Atkinson)是如何定義 HyperCard 的?“簡單地說,HyperCard 是一個軟體安裝程序集,它允許非程式員將互動式資訊放在一起,”(HyperCard is a software erector set that lets non-programmers put together interactive information)他在 1987 年告訴《計算機編年史》。
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,當蒂姆・伯納斯 - 李(Tim Berners-Lee)的創新終於流行起來時,HyperCard 已經為了解 Netscape 目標的一代開發人員做好了準備。這就是為什麼 HyperCard 最貼切的歷史類比不是一些失敗和被遺忘的創新,而是類似於關於貓王(Elvis Presley)的評價(Before Anyone Did Anything, Elvis Did Everything)。在萬維網興起之前,HyperCard 做了所有的事情。(Before anyone on the World Wide Web did anything, HyperCard did everything.)
HyperCard 的五個超酷的應用#
1.Myst 可能是 HyperCard 歷史上最著名的項目。Cyan 公司在 1993 年發布了這款遊戲,但 Cyan 的創始人蘭德(Rand)和瑞安・米勒(Ryan Miller)花了大約兩年時間,才建成了令一代人著迷的精緻景觀。這張 CD 包括 40 分鐘的音樂、2500 張圖像和一小時的 QuickTime 電影。
2. 在 Myst 之前,米勒兄弟(Miller brothers)的 The Manhole(1987)引起了轟動,這是一款專為兒童設計的漫遊遊戲。在以 CD 形式發布之前,最初的軟體需要一小堆軟碟(a small pile of floppy disks)來容納 600 個相連的螢幕。通過這個視頻觀看 Manhole 的傑作版。
3.**《全球概覽》** 的工作人員甚至在 HyperCard 在 1987 年上市之前就聽說過它。“目錄的範圍,以及它天然卡片大小的厚實感,使得它在蘋果看來,這是一個理想的嘗試,” 後來凱文・凱利(Kevin Kelly)回憶說,所以蘋果公司 “資助我們告訴他們,把《全球概覽》放進 HyperCard,我們可以學到什麼。”
4. 基於 HyperCard 的Time Table of History: Science & Innovation。它主要是關於科學和技術的敘述,於 1991 年以 CD 的形式在 Macintosh 上發布。Time Table 包含 6000 多個 HyperCards。
5.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航海者公司(Voyager Company)的互動式圖書目錄。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,航海者公司(Voyager Company)發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互動 CDs,包括電子版的阿特・斯比格曼(Art Spiegelman)漫畫系列《鼠族》、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熱門的披頭士電影《一夜狂歡》。選擇 HyperCard 是 “合乎邏輯的”。Hypercard“以一疊卡片的概念為模型,模擬一本書的行為。”
編譯自:2019 年 5 月 Ars Technica 上的文章30-plus years of HyperCard, the missing link to the Web